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转载·时事新闻 >> 教育丨与其问责孩子的“残忍”,不如承认自己教子无方 >> 正文

教育丨与其问责孩子的“残忍”,不如承认自己教子无方

9年前 (2015-01-30)     作者:iMoke     分类:转载·时事新闻     阅读次数:3128     评论(0)    

文/静水流深1988年

最近网上有条新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。13岁孩子先是自残,然后是以自杀相逼迫,以此威胁生二胎的父母。母亲已经44岁,因去年开放单独政策,所以不顾高龄想追生一个孩子。最终在孩子的胁迫下,母亲终止了妊娠反应。

网上的争论集中在一点,生二胎需不需要征得第一个孩子


文/静水流深1988年

最近网上有条新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。13岁孩子先是自残,然后是以自杀相逼迫,以此威胁生二胎的父母。母亲已经44岁,因去年开放单独政策,所以不顾高龄想追生一个孩子。最终在孩子的胁迫下,母亲终止了妊娠反应。

网上的争论集中在一点,生二胎需不需要征得第一个孩子的同意?

有人说父母具有绝对的自主生育权,孩子结婚与否父母不得干涉,怎么反过来,父母再生一个孩子就得以死相逼了。还有人说,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,多一个婴儿必然对他的生活造成影响,怎么能不经过他的同意。其实我觉得这个争论毫无意义,因为整个事件是个多面体,双方的理由不是对立的,你死我活的,A,B是可以共存的。而且只有两者兼顾,才是一个文明家庭的行为。

生育权是至高无上,神圣不可侵犯的,父母当然有权利选择再生一个,而不受任何其他人意志的胁迫。而落实到具体生活中,一个新生命的降生,必然会对家庭内部生活,尤其是活生生的人,产生影响和变化。他人被动接受这种变化,提前打个招呼,好好说道一下理由,这个要求真心不过分。更何况父母还有对孩子教育以及养育的义务,二胎的出生不可避免分散了父母的爱。对于这种“失去”,如何让孩子接受,显得尤为重要,也非常棘手。

当然更多的人思维非常简单,有一上来就骂孩子自私自利是个禽兽,杀死自己的亲生兄弟姐妹。这种道德圣母就不做评价了,发现别人的缺点并开骂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,还能满足自己的正义感。还有另外一种呢,就是以亲身经历对孩子表示理解的,生了二胎自己被严重忽视,自己的父母如何高龄生下孩子,而今父母病重自己却要担负照顾二老一小的。这些事例虽然不那么“无私”,却是无比真实。13岁的小朋友,就是怀着对未来悲惨的想象,把刀刺向了自己,也刺向了父母的心,和那个还是胚胎的生命。

与其去问责孩子的“残忍”,父母的教子无方,不如让我们试着去拨开事实背后每个人内心的迷雾,知道因何而来,也许才能避免这样的家庭惨剧再度发生。

母亲44岁高龄,非要等着政策放开才生第二胎,说明这个家庭并不富裕,不是那种我管你罚款多少就是要生的土豪。现在这个拼爹房价猛涨的年代,没有爸妈支持,几个年轻人能买得起房。不富裕的家产被人突如其来分割一半,哪个孩子能支持生二胎。当然你会说,13岁的孩子哪里懂这些。对他来说,被二胎掠夺的感觉可能来得更具体,妈妈要整天陪着弟弟,对你的关注就少了,因为他小啊,连走路都不会。以前的零食随便你吃,现在要让给弟弟先吃,因为他小啊。这些可怕的感觉,还没经历过就把13岁的孩子吓坏了。

很多人会觉得这孩子太自私,而实际上,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如此,分享和爱只是他们面子上的遮羞布。理解这个孩子的自私并不是觉得他的行为值得提倡,因为只有去了解并看到他的内心,才能带他走向学会爱的道路。是的,只有爱上他的弟弟,他才不会被可怕的掠夺感所困扰,爱会让付出变得心甘情愿而充满幸福。有很多人被手足之爱的幸福所触动,所以巴不得父母再生一个的愿望非常强烈。

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,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完全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而且极端缺乏安全感呢?

以前的教育理念里,如果一家出了个混世魔王,父母都只会骂,你个畜生啊,我们家祖坟是积了什么阴德啊,生出你这样的孩子。而到了现代社会,一个孩子不管怎么样,父母都是难辞其咎的。

新闻里说,孩子从小就非常任性,家里十分宠爱,说一不二的小皇帝。我们常常说,要对孩子无条件地爱,孩子心中充满爱,他才能溢出来去关爱别人,那这个孩子不像是缺乏爱啊。

这里又引出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,无条件的爱和溺爱的区别。

溺爱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的真实的需要,对内拼命塞给孩子其实是自己童年想要的物质照顾,同时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冷漠不见,因为从小没被爱过,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。溺爱跟爱毫无关系,跟对方的需要毫无关系,只是内心痛苦的自编自导自演。最经典的例子就是,你穿得太多而难受,说有种冷,是你妈觉得你冷。

其次,溺爱的家长因为怕麻烦怕失控,干脆控制包办一切,孩子无法通过独立探索和完成事情获得成长和成就感。比如溺爱的家长可能你读小学了还在喂饭,因为你自己吃饭太慢上课会迟到。你幼儿园学拿筷子,吃得到处都是,家长觉得收拾更麻烦还不如赶紧喂你吃完。

除却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以外,溺爱的妈妈自我价值感特别低,因为从来没被爱过,觉得自己可有可无。容易把孩子当成“自我”,很难拒绝孩子,常常过度牺牲自己,怨气积累多了忍不住抱怨孩子没良心不会体谅妈妈。这样孩子将来也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界限和存在。

他遭遇了两种常见的心理创伤,被抛弃和被吞没。婴儿时期被抛弃,延迟满足训练独立,想喝奶的时候没有立刻喝奶,哭闹渴求拥抱妈妈不理他。三岁前的基础没有打好,注定了人生缺爱的底色。你会说,很多人也都这样啊,但都是默默忍受父母生二胎。他为什么敢于反应如此激烈呢。

他的人生悲剧在于,儿童时期又被吞没,俗称溺爱。

根据以上什么是溺爱的理论基础,13岁的小孩表面上可以为所欲为,但内心真实的情感并没有得到满足。在人生缺爱的大环境下,外表很张狂,内心却愈加荒芜。而且大人们会误认为,我们已经对你很好了,你还有什么不满足,这种想法更容易让家长忽略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。

其次,由于家长的包办溺爱,孩子的个人生命能量非常有限,所以他体会不到自我的成长,生命的价值和喜悦,他能轻而易举地否定自己的生命的价值,自残甚至自杀。也能否定别人的生命,比如“杀死”自己的弟弟。

最后,因为父母的过度牺牲他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,再加上三岁前的全能自恋阶段没有完美过渡。三岁前的孩子觉得世界围绕我转,家长做到了,孩子长大后,才不会成为世界要围着我转的巨大婴儿。

还需要指出的一点,家长溺爱的直接坏处就是,这个孩子习惯用哭闹等极端方式,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,来获得家长的同意。因为直接表达真实愿意,家长不会同意。而用哭闹方式,溺爱的家长仿佛看到了童年时哭闹而不被搭理的自己,所以不经过理智,而胡乱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。在这里,什么叫溺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

至此,一个被宠坏的小孩,内心却完全不信任父母对自己的爱,看似矛盾实则合理,他是如何成为新闻上那个让人讶异的孩子,渐渐地浮出了水面。当新闻的喧嚣过去,他人的指点散去,这个家庭真正需要面对的是,在经历事故之后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伤透了,而如何重建家庭的爱,是异常艰巨的难题。而搞清楚如何走到今天,无疑是万里长征的开始。

除非注明,发表在“傲孤漠客”的文章『教育丨与其问责孩子的“残忍”,不如承认自己教子无方』版权归iMoke所有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为“本文转载于『傲孤漠客』原地址https://www.imoke.org/post/20150130456.html

评论

发表评论   

昵称*

E-mail*(建议输入,以便收到博主回复的提示邮件)

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