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转载·乱七八糟 >> 孙立生:关于脱口秀与相声“界限” >> 正文

孙立生:关于脱口秀与相声“界限”

10年前 (2014-09-29)     作者:iMoke     分类:转载·乱七八糟     阅读次数:2881     评论(0)    

【长城曲艺网编辑整理3】2013年的夏日,我应邀到一所大学举办关于相声欣赏的讲座,在临近结束时的提问环节中,一位大学生冲我“发难”——虽未离开所交流的相声范畴,但提出的却是一系列“脱口秀”之问。显然,在他乃至当下很多观众的认知里,脱口秀和相声并无多大差异,都是通过语言表述逗人愉悦、开心的曲艺形式。面对这位年轻人即兴提问,我只好亦只能“即兴”面对—— 

   问题一:当下周立波、王自健等的脱口秀颇受欢迎,大有取代相声之趋势。你如何看待这些?


【长城曲艺网编辑整理3】2013年的夏日,我应邀到一所大学举办关于相声欣赏的讲座,在临近结束时的提问环节中,一位大学生冲我“发难”——虽未离开所交流的相声范畴,但提出的却是一系列“脱口秀”之问。显然,在他乃至当下很多观众的认知里,脱口秀和相声并无多大差异,都是通过语言表述逗人愉悦、开心的曲艺形式。面对这位年轻人即兴提问,我只好亦只能“即兴”面对—— 

   问题一:当下周立波、王自健等的脱口秀颇受欢迎,大有取代相声之趋势。你如何看待这些?

   我认为,“脱口秀取代相声”——这不是“问题”只是“话题”。若相声不思进取,完全可能衰败直至消亡。但,它的理由一定是由于相声“自我完善”的体制、机制出了问题,而绝对不可能与“脱口秀”等的兴起有关。我如此断言的理由很简单:正如诗与歌词,它们血脉相通,但一旦谱上曲成了歌,便成了两种文体形式——相声与脱口秀亦是如此。相声有百年以上的历史,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、系统,较为科学的体系,它有自己的传统、队伍、行规、师承、流派、经典作品、技术技巧手段及其理论等等。马三立、侯宝林、马季、姜昆、李金斗等,他们表演风格可以大相径庭,但却无一不符合相声艺术的共性规律。而脱口秀呢,在中国似乎还属于一个“泛艺术”范畴,即,当下走红的“脱口秀”,除了周立波、王自健等,还包括了相当数量的一批在荧屏用方言“说新闻”的“角色主持人”。如此便很难寻找到他们之间的“共性”联系。

   脱口秀与相声的界限或差异,起码有这样几点:首先,“脱口秀”是从始至终地“我说”;相声则是跳进跳出地“说我”。其次,“脱口秀”面对“话题”或“事件”作评说——它直接扮演着正义的角色;相声则围绕“主题”或“人物”去演绎——其中的“情理”,交给观众自己去品、去悟、去琢磨。第三,从本质意义上说,有些“脱口秀”只是“取艺”——艺术不过是其取用的元素;相声则是曲艺——是曲折、含蓄、委婉表达的艺术。

   诚然,大多数的观众,他们永远不会在意相声与脱口秀之间的差异。谁能让大家笑得开心且受益,他们便会成为谁的拥趸、粉丝。由此,脱口秀的“兴”和相声的“衰”,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“社会话题”——寻找它们兴与衰的理由,即为什么兴?为什么衰?这,对所有热爱、关注它们命运的人,是一种清醒和理性,亦是一份责任与担当。


   问题二:哪些是脱口秀与相声的共性品质?

   相声大家马季生前说过,“相声可能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脱口秀”;我曾在一个场合讲,最具中国特色的脱口秀就是曲艺里的一种形式,即见啥唱啥,且唱得巧、唱得妙、唱得美,唱得灵活、生动、智慧的“数来宝”。脱口秀与相声的亲密,由此可见一斑。前几年,我曾对一档定位为“曲艺式新闻”、取名为《拉呱》的电视品牌栏目,做过追踪式的调研。说到家,它就是一档电视新闻类的“脱口秀”。而将它主持“火”的,是一个青年相声演员。此人的成功,其相声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我对其“作用”的总结,也许说出了脱口秀与相声的共性规律。我的概括是这样几句话:1、因为要“逗”,所以都要“斗”。很多受众看脱口秀也好、听相声也罢,都是冲着它们可以逗乐来的。殊不知,“逗你玩儿”的本质是一种“智慧博弈”——逗即斗。2、因为要“嘲”,所以都要“潮”。嘲弄丑恶、针砭时弊,这是脱口秀和相声共同具备的优秀品性。若想“嘲”得有力,必须深入到时代与生活的大潮中去,即只有真正了解生活真相,才有可能“沙里淘金”。3、因为要“近”,所以都要“进”。大众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,其目的都是为贴近其时代的广大受众,即,所有之“进”,无一不是为“近”所服务。4、因为要“话”,所以都要“化”。脱口秀与相声最终拼的绝对不是“记性”,而是“即兴”,是轻松、不经意间地思想、情感的表述。由此,必须善于将学到的东西“化”为己有,如此才可能使之成为一种自然、生动,深入浅出的语言艺术。5、因为要“名”,所以都要“明”。每种艺术,发展到一定高度,都是“人格化”的呈现。而名至实归的“符号性”人物,都十分明白、懂得所从事艺术或行业的本质及其规律。从事脱口秀或相声的人,只有对“自我”、“邻居”等有足够清醒的认识,才不至于“画地为牢”或“化我为他”。


   问题三:不少相声演员改弦易辙做脱口秀后“火”了,这种现象说明什么?

   其实,探究“火”背后的原因,比探讨“火”的现象更有意义和价值。“火”,既不能证明脱口秀成名易,亦不能由此便断言相声出名难。一种艺术形式或行当的兴衰,其中的原因极为复杂。所谓“天时,地利,人和”,主观、客观的条件缺一不可。曲艺不仅仅是一种源自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,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即,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“影响力”。电影演员张国立、刘威、梁天等,成名后始终将早年曲艺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挂在嘴边。我相信,他们这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心底的真诚话语。我在追踪那位将电视《拉呱》做得风生水起、家喻户晓主持人的时候,他矢口否认自己的成名得益于“改行”,而坚持说他的《拉呱》是对“另一种相声”的探索。由此,我便愿意接受某些学者所言“脱口秀是相声发展的生态变异”的说法。而从这样的视角看,我们所要研究的,除了“人的变化”,还应研究“形式的变化”、“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”,乃至“时代的变化”等多种“变化”。只有如此,才能发现与发掘出脱口秀“兴”、相声“衰”的理由与真相。“艺术发展史”告诉我们:浅薄、浮躁,缺少自信,缺少对“自我存在”本质、规律的深入和发现,凭借“撞大运”,完全有可能“红火”一时、一阵,但,它却休想走进历史,书写永恒。


   问题四:脱口秀受到普遍喜爱,尤其是被年轻人所青睐,它对相声的自我完善有哪些启迪与启示?

   首先是“思”的深入。记得曾在网上读过一篇来自香港的评论,它认为,周立波赢得观众共鸣,非但不是浅薄迎合,而是其思想的深入与深刻。该文举例说了周立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,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许多“独特发现”。其实,在“平常中发现不平常”原本是相声的重要功能。相声不仅仅是表现,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、人生认识与发现。其次是“度”的平衡。这里所言的度,是指周立波等,在“批评”和“语言”方面,“火候”把握得较为准确,或者说“分寸”掌握得比较得当。而掌控这种“减一分长去一分短”的“恰到好处”之技巧,同样是相声家的应有素养。遗憾,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相声:它的“批评”,或隔靴搔痒或将被批评者羞辱于死地;它的语言,或抽象概念或庸俗不堪。第三是“通”的智慧。将腹中知识融会贯通本是相声家的硬功夫。但,今天的曲艺舞台,不缺少实口实词、死记硬背“喊相声”甚至“唱相声”的,而像马三立、侯宝林、苏文茂、高英培等那种台风极其松弛、甚至与“拉家常”无二的“说相声者”则稀有罕见。即兴表达的美感享受,我们反而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“脱口秀”得到。无论是看周立波的《一周立波秀》、王自健的《今晚“80后”脱口秀》,还是看我们家乡电视频道的《拉呱》,它们的“垫话”常常让人叹为观止,它们的“现挂”往往令人惊喜不已。曾几何时,相声看家的“活路”与“能耐”,竟成了脱口秀的“杀手锏”。于是我才说,脱口秀成长于“即兴”,相声衰弱于“记性”。


   问题五:怎样的素养可以让脱口秀与相声一起走进历史,成为永恒?

   首先,重视积累。“艺无止境,学无止境”是艺术之真谛而非套话。相声大师侯宝林、马三立、马季等,本身学历不高,所采用的读书、学习方式也不同,但“学习力”却支撑他们走过完美一生。马季的生前好友、曲艺名家赵连甲曾多次提及马季的“习惯”:他随身不离小本本,随时记录着他独特的发现与感悟。周立波说他每天的彩排就是大量阅读,他订阅了许多报刊,十几年如一日,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、发现和思考。我曾提醒过一些从事“口才培训”的教师:口才只是载体——通过学习积累,化为己有的思想、知识、见解等,才是“口若悬河”的源泉。

   其次,善于变通。有人说,侯宝林、马三立的相声里,不少取材于西方幽默。比方,那位在侯宝林塑造的那位“将手电光视为柱子爬”的中国醉汉,原本就是一则外国笑话。由于我有辑录报刊各类精彩“说法”习惯,亦曾多次在《一周立波秀》中听到过“似曾相识”的话语。但,由于它们已经与其营造的现场语境有机融为一体,所以,并未影响到我对其“创作”的认同和欣赏。

   第三,顺应规律。每种艺术形式,都有其独立存在的理由。并非所有的“异质”和“他”,都是有益于“我”成长的“滋补”。由此,认识并顺应自身的本质、规律,从而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,便显得十分重要。具体说,尊重并研究脱口秀与相声的“同与不同”和“似与不似”,注重它们各自内在的艺术特征及其规律,了解其审美功能,是保障并促进它们共同长期、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原则。艺术理想的本质,就在于“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,成为心灵的表现”。而我们尊重与顺应脱口秀与相声的内在规律,就是让它们的成长与发展,成为一种由里及表的自然生态。(作者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)


   原标题:孙立生:关于脱口秀与相声“界限”问题的对话

    本文摘自:http://www.ccqy001.com/a/webbase/qutanjiahua/2014/0613/7338.html


除非注明,发表在“傲孤漠客”的文章『孙立生:关于脱口秀与相声“界限”』版权归iMoke所有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为“本文转载于『傲孤漠客』原地址https://www.imoke.org/post/500.html

评论

发表评论   

昵称*

E-mail*(建议输入,以便收到博主回复的提示邮件)

网站